悠悠旅游网 www.fzyouyou.com 
古祠堂
乐大晚村开基立业先祖将天人和谐的理念寓于古民居的建设之中,以禁山为左青龙、大面砠为右白虎,燕子归巢为祖山、三鸡岭为案山,以形“扑伏睡狮”的狮子山为后龙山,以后龙山下神堂(又称祖堂)为中心,古民居建筑均为座东朝西,整个规划布局为“横六纵”,设计布局科学合理,巷宽六至八尺,建筑风格注入了明、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各种不同的风格。迄今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还有34栋,面积达二万余平方米、砌工精致、极为规范的青石板巷道达五万多米、碑纹石刻达100多处,各种砖雕木雕刻数不胜数,从乐大晚的建筑规划、古民居房屋设计风格和建筑工艺印迹中,不难发现其历史渊源久远、文化底蕴厚重、建筑风格独特,不少建筑雅匾妙联依稀可见,碑文题刻意蕴深远,石刻木雕精美绝伦,壁画窗花栩栩如生。从留存的历史印迹中,不仅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南宋乐家状元“忠孝文化”,更能感受到独特的古越民俗建筑独特风格。
古巷道

乐大晚后龙山就像一只伏睡的雄狮,踞守村中;村前有“四井”(即门楼井、新门口井、社门口井和鸭头岭井)供村民饮用,有“四塘”,既是村前的风景塘(风水塘),又是消防塘;村前有两条河流,正前面是石羊河,自南向西北流去,水源于鸡井,村前左旁有一条河是河,自东南向西北流去,水来源于牛井和天鹅井;村庄前后有两座风景优美小山相对应,村后是后龙山,村前是水口山,两山树木林立,古木参天;有六坝(水口坝、白芒坝、三秋坝、水磨坝、高壑坝、凉水坝)三桥(仙人桥、下丘桥、三根桥),彰现了乐大晚村的古风神韵;原八角亭巍然屹立,八角亭重修再造后,当朝进士乐克谐撰写了《再造亭记》,留下了“兹神下洞,地控中流,南望九疑,北达三楚,非古今胜迹,亦往来要区”脍炙人口的名篇;八角亭旁的景仙寺大门朝正南而开,大门上的对联“景从神水云龙绕瑞,仙出宝山松柏长青”就以说明其周围的美丽风景;为建文帝踪迹新田说提供了弥足珍贵史料。